其次要守法。第三要护法。
第三题、什么是职业道德?它有哪些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
职业道德的含义: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必然产生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职业道德的特点:
专业性和特定性(范围和对象上)
稳定性和继承性(内容和结构上)
灵活性和多样性(形式和方法上)
自觉性和实践性(实现方式上)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第四题、联系实际谈谈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和特点。
职业道德的功能:
1.教师道德的调节功能。
调节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
调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调节教师与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
2.教师道德对社会文明的促进功能。
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2.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3.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第五题、试述理论创新的原则、特征和作用。
答:理论创新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先进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开放性原则
理论创新的特征:
1、继承性。
2、斗争性。
3、时代性。
4、加速性
理论创新的作用:
1、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2、理论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指导作用
3、理论创新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理论创新增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第六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形成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
答:
1、作为教师的我对系统思考的认识:
系统思考所要训练的是一种在动态过程中整体的搭配能力。系统思考是要求人们转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系统思考引导人们从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自己身上、自己的行为中查找问题的原因。
2、作为工作刚十年的青年教师,应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而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实践操作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自己的系统思考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
3、在日常教学中,以追求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站在教育的原初意义上来思考教育的终极问题(人的思维方式),充分考虑教学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和时代性,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4、注重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反思自己理念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对自己教育教学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要摆脱教育教学中单一性的、封闭性的和客观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复杂性的、开放性的和主体性的思维方式。让自己具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学会自我超越。教育思想观点的形成、某种教育理论体系的构造和教育实践操作模式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其标志。
第七题、简述科技创新的概念、特征及其一般过程。
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所创造和发明的全新的各中生产、生活的技能和手段,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起到了一种全新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的特征:
一、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
三、科技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
(一)加速观念转变,明确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
(二)加强人才建设,奠定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
(三)加大企业创新,开辟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四)加快体制完善,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谈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答: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一些感悟,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作为教师,要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创新意识,是指人有目的创立或创新事物的精神,它是指旧事物在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革新并扬弃旧事物的思维过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而执着追求的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因为观念先于行动,没有正确的意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的需要与动机,也就不会有创新的教育活动。强化与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牛顿定律怕不会诞生;没有创新意识,爱迪生也许只有“第一只小板凳”;没有创新意识,叶圣陶怕不会成为受世人敬仰的教育大师;没有创新意识,上海飞虹路小学生彭玉珍的“助滴器”、中学生杜冰蟾的“汉字全息码”就不会问世。
二、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新型的教育观念要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为师之道应该是“关爱为本、友情至上、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认真“洗脑”,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的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每个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个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是有独立个性的人,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教育者就应当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
三、作为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要创新,教师还必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选用最恰当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会有它的弊端,并且会显得单调而乏味。而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各种精华的一面,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更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播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从意识、观念、方法手段等方方面面认认真真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成为受学生尊重的教师,才能成为无愧于创新时代的人民教师